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百年的非凡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蘊藏著一個又一個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青羊區發揮成都市中心核心區的區位優勢,開展“漫行紅色路”的場景學習活動,依靠轄區黨史革命資源進行體驗式學習,重溫艱苦奮斗的革命歷史。青羊區黨史研究部門、黨校等對轄區紅色黨史資源和重大史實進行梳理研究,形成了以“從辛亥革命到成都解放”為主線的一條紅色遺跡線路,包括“保路運動紀念碑-努力餐地下黨交通站-商業街中共川康特委舊址-祠堂街《新華日報》舊址-人民公園無名川軍塑像-琴臺路十二橋革命烈士殉難處和烈士墓園”等6處重要紅色遺址。 少城小學積極發揮資源優勢,先后收集了車耀先、劉愿安等多名黨史名人英雄事跡,并形成了“漫行紅色路”黨史現場學習的相關課程資源,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尋找了身邊的紅色遺跡——在同一片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和背后的革命故事,學史增信。看著身邊的紅色遺址,感懷在同一片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這樣貼近實際的“紅色教育”讓師生們都身臨其境地體驗到了革命成功的來之不易,更加煥發出昂揚的斗志。如今我們走在他們千百次奮斗過的路上,讓我們承先輩精神,堅定愛國信念,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入學習生活和實踐中去,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第一站:努力餐
1940年,成都市文化界和社會團體發起募捐,籌建“無名英雄紀念碑”,由當年川中儒將余中英市長出面,請雕塑大師劉開渠(1904-1993)創作,以便永遠紀念為國捐軀的抗日將士。劉開渠請川軍參加過臺兒莊大戰的張朗軒班長作模特,創作出無名英雄模型。金河路1號的努力餐過去在祠堂街172號,餐館名字源于古詩:“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如果我的菜不好,請君向我說;如果我的菜好,請君向君的朋友說。”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就是中共四川省委地下黨領導人車耀先所創作,于1929年在三橋南街開辦努力餐,1933年遷到祠堂街。此處是中共地下黨的秘密聯絡點,革命刊物《大聲》周刊的編輯部和發行點就設在這里。



第二站商業街中共川康特委舊址
位于現西御街77號,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川康地下黨的重要活動地。中共川康特委曾多次在此召開會議,舉辦中心縣委書記培訓班。羅世文、車耀先、李一氓等地下黨領導干部常在這里開展革命工作,特立碑紀念于此。

第三站人民公園無名川軍塑像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建成于1944年7月7日,抗戰77紀念日,聳立于川軍出發經過的東門城門洞空壩上。銅像高2米,連底座總高5米,銅像造型是一國民革命軍裝束,著短褲、綁腿、草鞋,手握步槍,胸前掛兩顆手榴彈、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視前方作沖鋒狀。

第四站 琴臺路十二橋革命烈士殉難處和烈士墓
1949年12月7日晚,成都發生“十二橋慘案”,35位革命烈士被國民黨特務殺害。在十二橋烈士陵園安息的36位烈士中,有共產黨員14人,民盟盟員5人,民革成員3人,黨的外圍組織成員7人,其他革命志士6人。另有1人犧牲在重慶“中美合作所”,解放后遷葬于十二橋烈士陵園。

第五站:成都大轟炸遺址
成都大轟炸是日軍對成都平民的野蠻轟炸行為,是包括成都人民在內的中華民族難以忘卻的傷痛。二戰期間日軍曾對中國城市進行多次轟炸,成都也難逃其列。自1938年11月8日,日機首次襲擾成都開始,至1944年11月止,在長達六年的時間里,成都所受轟炸至31次 。其中,尤以1939年6月11日、1940年7月24日和1941年7月27日所受的三次轟炸最為慘烈。

第六站:祠堂街《新華日報》舊址
祠堂街38號,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卻是78年前《新華日報》成都分館的辦公場所,也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的一個重要據點。羅世文任主任,周恩來、劉少奇等許多中共要人據說都曾先后來此辦公。一直到1947年3月最后撤離,在成都堅持戰斗了8年,一度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成都唯一公開的對外聯絡處。這個當年《新華日報》的革命先輩們工作與戰斗過的地方,現在已經成為很多人追尋瞻仰的革命紀念地。采寫:朱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