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微信視頻號“萬物皆可課”活動重磅開啟,為助力全民知識素養提升,特邀各界優質稀缺的內容達人、頂流名師展開知識類直播活動,每周一「八點一刻」,準時為大眾奉上有價值的深度內容分享!
19日晚,原北京人大附中高中語文名師申怡,作為首批特邀嘉賓展開直播。首次提出“借語文老師備課思維,助孩子高效規劃語文學習”的新概念,從家長的視角深刻剖析語文的高效學習法,當晚直播間人數達到30萬,家長們帶著各自的問題參與了本次深度分享。
“初三了,孩子閱讀題愛丟分怎么辦?”
“作文題寫不好怎么辦?”
“語文成績怎么能提升呢?”
……
身為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念頭,但語文是一個系統學科,單純追求成績無異于舍本逐末。面對家長提出的種種問題,申怡老師道出了一個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語文教育真相:當家長都摸不清楚路的時候,不可能教會孩子。
“高效學習一定是有路徑的,但家長不能什么都不了解就去指導孩子”,申怡老師說,“家長要做的是認真了解語文這一學科,跟著老師備課的思路找對方向,陪著孩子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正確的方式加日積月累的訓練,這,就是高效語文學習法。”

(申怡,原北京語文學科帶頭人,曾是北京人大附中高中語文名師,現為申怡讀書創始人)
一、對語文缺乏正確認知,是家長焦慮的本源
現代語文教育中,為什么家長顯得比孩子更焦慮?
很多家長把焦慮的根源簡單歸結為孩子成績不好,其實不然,家長焦慮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對語文這一學科的正確認知。
不知道怎樣規劃孩子的語文學習,因此更容易急于求成,在孩子成績有些許下滑時難以控制地產生焦躁,這種焦躁傳遞給孩子,會導致他們錯將語文學習重點放在成績上,最終形成一個錯誤的循環。
那么家長應該如何從焦慮中走出來呢?
申怡老師說,家長必須沉淀下來,從更高的層次去了解語文學習的全貌,看到方向、看到路的盡頭,就會知道在起始階段應當怎樣去要求孩子,這條路才會越來越清晰和明朗。
而了解語文學科最高效快捷的途徑,就是從語文教師的備課思路中汲取養分。
二、從專業教師的備課思路看語文學習路徑
語文是什么?
把語文拆解開來就是語言和文學,語言是漢語怎么用,文學是怎么書面表達。
為了更加具象地解答這一問題,申怡老師拆解了教師備課的整體思路,重點在于以一篇課文為引線,通過合理安排把學生的眼界打開,內容絕不僅局限于課本上的方寸之地。
比如某一單元的課文可能只有1-3篇,但老師會準備幾十頁的備課資料,先鉆研,再拓展,最后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以陸龜蒙的唱和酬答詩《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為例,語文老師在備課時,會先從詩本身出發,精心研磨詩的主題及內容,帶著學生讀詩人、讀標題、讀詩句、讀注釋、讀選項、讀題干,此為六讀,這一階段只考察讀,不考察寫,要點是抓重點,對原文,重辨析。

(直播截圖)
此時,孩子依然會面臨很多的問題:比如什么叫做唱和酬答詩,此類詩有什么表達方式、情感特點。“備課時老師會提前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申怡老師說,“因此接下來會進行集中類別的拓展,就是我們常說的群文閱讀。”
對家長來說,讀一首詩沒通,就帶著孩子讀更多同類別的詩,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就會發現突然通了。
群文閱讀可以是同一種類別、同一個作者或同一種體裁的作品。就像申怡老師在課程中講到李白的懷古詩時,會拓展到杜甫、王維等詩人的懷古詩,讓孩子掌握整個類別的表達方式、情感特點,并嘗試落實到寫作中,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兩者密不可分。
閱讀學習中吸收的知識都可以轉化為寫作素材,比如申怡老師講《西游記》時,就會采用“備課思路”,首帶孩子精讀名著內容,領會書中精華,然后旁征博引、古事今解,喚醒孩子的自主思考意識。曾經有一個學生聽完申怡老師講《西游記》后,對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用閱讀中積累的素材創作《北游記》,甚至已經將地圖、地名等都構思好了。
閱讀種下的種子這一刻開始生根發芽。
從鉆研一篇文章、一部著作開始,向更深、更遠處拓展,進入讀寫階段時,孩子可以由學習變為主動創作,這才是家長應該借鑒的語文學習規劃思路。
三、糾結語文成績之前,先考慮孩子有沒有真正入門
成績并非衡量語文能力的標尺,在糾結孩子的成績之前,先要考慮孩子有沒有真正入門。
曾經有個孩子的家長在考試前夕急匆匆找到申怡老師,說,”孩子就要考試了,希望申怡老師指導一下。”老師沒有直接講題,而是讓孩子自己拿起試卷講一講題目,但孩子幾乎全程都在念答案,當老師問到,“那你自己怎么理解這個題目,又是怎么得出這個答案的呢?”
孩子搖了搖頭。
這件事情讓申怡老師更加確信“沒有入門,怎樣的學習規劃都是徒勞”,那么怎樣才算入了語文的大門呢?
“觀字入門”,她強調,“漢語是表意的文字,要想真正入門,首先要對字敏感,知道字是怎么形成的。從關注一個又一個的漢字開始,抓準句子和文章的重點。”

(直播截圖)
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發抖,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在寫這首詩時心情好不好呢?
很多人粗淺地看到“殘”、“瑟瑟”、“可憐”,就會認為整首詩是蒼涼憂傷的意境,其實要先從動詞“鋪”字開始抓,這是一個舒緩、慢而悠遠的詞,意味太陽將要落山,陽光舒緩輕柔地鋪在水面上,呈現出一幅溫柔平靜的場景。
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一下子理解到重點,而有的孩子盯著題目看很久都找不到答案?
申怡老師回答,“就是因為沒有抓準字”。
進而影響到了對詞語的解讀,導致把握不準整體情感,比如“可憐”不一定是憐憫的意思,當孩子從“鋪”字中領會到了舒緩寧靜的感受,會發現“可憐”表達的是一種可愛、喜歡的心情,貫穿到整首詩的氛圍,才能知道作者寫詩時是一種溫柔愉悅的心情。
申怡老師在講《古文觀止》、《世說新語》等古文時,也會從字出發,先培養孩子對漢字的敏感度,再將字、詞、句、音、形、義、以及歷史背景、涉及人物、文學常識、結構主旨、藝術手法等一一拆解,漏掉以上任何一步都是不完整的。
三、要掌握哪些語文能力才能實現高效學習
——家長應該抓住什么重點
這里先提一個問題,一年級與五年級的學生,面對同一篇課文的思考方式一樣嗎?
很明顯不一樣,不僅僅因為知識面不同,也因為理解力不同,申怡老師認為,語文能力需要分“學段”培養,因材施教是高效學習的核心。
小學三年級以下,側重點應該放在洞察力。什么是洞察力呢?就是從詞或句子中找到重要內容,比如這一句:“學校要舉行運動會,我們這些體育能手,當然要首當其沖地帶頭報名了”,孩子看完后,要敏銳察覺到“首”字和“沖”字都是重點,不能簡單地將“首當其沖”理解為“首先”,因此這句話是錯誤的。

(直播截圖)
四五年級到六年級,應重點培養反應力和判斷力。比如“他想到了應對難題的辦法,誰料屢試不爽,總是失敗”這一句中,看到題目要立刻判斷出“屢試不爽”是褒義詞,不能用在表達失敗的句子中。
初中階段應側重適應力、概括力和感悟能力。閱讀一篇文章時,要看孩子讀完后是否可以三言兩語概括出文章內容與特點,是否能認識到作者的觀點,同時也有自己的看法。
高中生及以上需重點培養發散力,轉換力,轉化力。從閱讀他人觀點,到發散分析產生自己的解讀,比如面對“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李清照用《夏日絕句》來褒揚項羽的氣節;而杜牧的《題烏江亭》卻強調“包羞忍恥是男兒”,批評項羽因為個人義氣放棄卷土重來的機會;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則從政治角度質問: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高中的孩子要學會在閱讀中發散解讀,對比分析古人的觀點后,轉化為自己獨特的認知,才能算學習到位。
“這一過程中,家長比孩子更需要戒驕戒躁”,申怡老師說,“每天進步一點點,滴水可以穿石。”
所以,不管多忙多累,她都會在每天早上8點準時直播,帶孩子走好這條她已經走了很多遍的語文之路,目前申怡老師在全網積累了600萬粉絲,申怡讀書的付費用戶也突破20萬人,讓無數家長和孩子從中受益。
本次直播是申怡老師在“萬物皆可課”欄目的首場直播,目的在于通過拆解語文老師備課思路,讓父母知道怎樣更好地規劃孩子的語文學習,使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后期,申怡老師會繼續推出系列專題直播,傳遞更有價值的知識。
語文,讓我們可以踏著文明的足跡,去往任何地方,綿延千年的文化將在新時代以全新的形式演繹,通過互聯網連接到每一個人。
(來源:公眾號「領讀人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