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生活的關系是“從屬”還是“紐帶”?日前,由設計雜志《家居主張》舉行的“秋之頌”主題沙龍上,作家趙鑫珊,抽象畫家周長江、黃淵青、潘微等,以及著名設計師王安安、蕭愛彬等文藝界的知名人士悉數到場,討論了藝術在國人生活中的地位的提高是否需要適當引導的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周長江首先提出,在現代社會,藝術作品在三方面起到作用:好的作品用價值觀引導社會;從市場角度考慮,一些拍賣會上創經濟效益的畫作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裝點了社會;另外,收藏也提高了藏家的文化修養。
在社會活動家王子祥看來,錢在今天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如何生活才是癥結所在。設計師的工作就是把人在生活中的需求和藝術相融合。藝術家和大眾的對話基于人性中對美的追求,人對于藝術有本能的追求。藝術品進入個人財富的收藏時,對于有藝術愛好的人士來說,那些動輒百萬千萬的藝術品無法企及,高檔贗品和中檔藝術品就成了首選,因為“價格不高的藝術品才有市場”。
此外,一頭白發的作家趙鑫珊憤怒地出示了設計繁瑣的時鐘和攪拌器,以此來說明“實用”在設計中的重要性。設計師王安安稱自己是一位不會電腦技術的設計師,她的靈感來自“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并享受做作品的每一個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