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市農村,每年大約有 60% 的初中畢業生要返鄉務農或外出打工。在這些人中,有一部分初中畢業不能上高中,已無深造的可能。而家長們面對孩子的成績,認為升學沒希望,不如早點學手藝,打工掙錢。另一部分是家境貧寒的農村青年,上大學對他們來說越來越渺茫。一個農民辛苦一年下來,也只不過是凈掙3000元左右,而四年大學下來,一般需要四、五萬元,相當于一個農民要辛勤 20 年才夠供養一個小孩上大學。這些孝順的孩子多半不愿讓家庭再承擔這些責任。所以,許多農村家長面臨著兩難的尷尬境地:種地:孩子不甘心(再說也用不了那么多人去城里打工)!就業: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上大學:經濟上難以負擔!那么農村孩子 的出路在哪里?
其實:“考上大學是人才,學有一技之長就業也是人才”,這也是全國職業培訓學校火爆的原因。但是,現 在職業培訓學校遭遇信任危機。許多職業培訓學校不規范,追求短期行為, 一些計劃經濟的學校還習慣于傳統的職業教育, 與市場需求脫軌,許多農村青年在這樣的學校畢擊了農村青年進職業中專學校學習的積極性,所以紅火一時的職業中專學校出現生源危機,以致關、停、并、轉。許多家境貧窮的農家子女,迫于日益增高的教育學習費過早的離開了學校,走上到外地打工之路,奔向茫茫未知的“錢程”,沒有一技之長,靠苦力掙點微薄的收入,生活在城市的邊緣,或者經不住誘惑,而誤入歧途。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農村青年進城學技術,只有學到過硬的技術才是硬道理。因為只有過硬的技術,才能很好的就業。對于中學畢業的學生,有選擇學習裁縫的、學習駕駛的,更有出去賣勞力打工的,試想,十年以后我們的境遇會有什么不同呢?學習裁縫的頂多是裁縫的手藝更好,或變成裁縫師傅而已(掙不了幾個錢);學習駕駛的頂多是駕駛技術很好,或成為駕駛師傅而已(現在車禍那么多);當然那些靠苦力掙錢的人可能依然要靠買苦力掙點微薄的收入。而我們學好電腦會怎樣呢? 21 世紀,不會電腦 ,就是文盲。不僅僅是各類企、事業單位都在要求要會使用電腦,蓬勃發展的廣告公司、印刷廠、電腦公司、婚紗影樓、數碼影視制作等公司更是對電腦人才需求量極大,甚至于一個小小的倉庫管理員也需要學電腦,試想一下還有什么單位是不需要用到電腦的呢?尤其是 35 歲以上的人, 以前很少接觸電腦,出現“電腦斷層”,所以最近幾年,各個單位各個崗位都在學電腦,在這個速度制勝、復雜多變的時代,學習電腦,掌握最新資訊和技術,顯得尤為重要。不但能更好地就業,還有更多的選擇機會:目前許多崗位急需高級技術工人——因為全部是機器化作業,所以,要求是必須熟練掌握電腦技術,這些高級技術工人的年薪在三萬至十萬之間。所以,讓孩子學電腦,是農村家長一個現實的選擇。在選擇一所電腦學校時是認價格還是認質量呢?
2007 年,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各大企業、公司對各種電腦專業人才的需求如饑似渴,這讓上饒的電腦培訓著實“火”了一把。為掙拉學員,不少電腦培訓機構以犧牲培訓質量為代價打廣告戰、價格戰,不僅影響電腦培訓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更重要的是延誤了農村孩子的就業和前途。據了解,一個好的電腦培訓學校要求硬件設備高,師資力量強。一些電腦培訓機構之所以敢打價格戰,一因為沒有過硬的師資力量,二因為他們不愿意聘請也沒有能力聘請好的電腦老師來任教。只能找幾個“會電腦”的充當教師。也正因為諸如此類的原因,不少培訓機構在行業競爭中最終倒閉。我校曾校長曾經這樣說過:你們試想,沒有合格的老師,怎么能培養合格的學生。學生學不到真功夫,怎么去就業?這是不是延誤了農村孩子的就業和前途?作為培訓機構,這樣的做法是十分不道德的,所以,環亞不參與價格戰,而是以高質量為社會培訓人才。我們要一直在培訓質量上下功夫,在培訓產品、品牌上做文章。對于困難的學生,設有SIC 獎學金。現在,不少學員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獲得了獎學金。好多家長就是沖著環亞的教學質量來的。不管怎么說,選擇一個牌子過硬的學校是很重要的。
其實不少學生家長也知道,既然讓孩子來學,主要是考慮能不能學到東西,能不能找一份工作。價格考慮倒在其次,不然的話,還不如讓孩子直接去打工。環亞針對家長這一心理,制定了一套可行的方案:學校主推“一年制大專班”、“半年制平面設計師、裝潢設計師班”全部學員進行報名即簽定實習就業協議,事實上有 1/3 的學生就是學習一年的, 1/3 的學生是學習半年的,剩下 1/3 是學習短期班的。從實用的辦公文秘到平面設計到三維動畫設計以及網頁設計硬件組裝維修,通過系統、詳細的半年、一年期學習,才能真正學到真才實學,加上實習、見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了與社會接觸、了解的機會,成功就業也就不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