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5家校外培訓機構被市場監管總局頂格罰款了。
這15家包括作業幫、猿輔導、新東方、學而思、精銳教育、掌門1對1等,一共被罰了3650萬元。每一個都是培訓機構里的名牌,讓無數父母又愛又恨。
聯系到此前中央專門開會研究規范整治校外培訓的新聞,這事的看點還真不少。
一
說來慚愧,島叔雖然是個風輕云淡的中年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不由自主地陷入了“雞娃”境地。
被罰的15家校外培訓機構中,有4家是自家娃報班的機構;除了奧數、英語等學科類培訓,島叔還給兒子報了籃球、羽毛球、繪畫、合唱班,以及“情緒管理”這種近乎玄學的輔導班……
真不是錢多沒地兒花,哪個不是咬著后槽牙掏的錢啊。
為啥這么多?首先聲明,就這幾個班,跟真正“雞娃”的家長差得遠哩。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都看了吧?劇里的“雞娃媽”帶著兒子去補習班攻英語、補奧數,什么“三筆四口全能五星”,什么KET、PET、FCE,動輒就是10個班起步。
其次,真是無窮的焦慮在作祟。培訓機構有句話怎么說來著?“您來,我們培養您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爭對手!”
欠打不?但有效。這話簡直是一刀戳進家長心窩,還使勁攪那么幾下。所以,聽到這些機構被罰,島叔跟兒子不約而同地發出感嘆:“罰得好!”
從家長的角度說,校外培訓機構最為人詬病之處,莫過于制造、推高家長的焦慮情緒。
通常來講,這些機構會使出三類招數:虛構、夸大、誘導。
虛構,主要是虛構教師資質、執教履歷。比如,新東方“名師風采欄”103名教師中,76名實際教齡與宣傳不符,虛假宣傳比例達73.8%;藍天教育宣傳“教研團隊超過85%的老師來自985/211大學”,實際僅有18人,占比不到15%。
夸大,主要指夸大培訓效果、機構實力。例如,掌門1對1的廣告語中,有“押中97道原題”“最后60天語數外提高70分”等內容,但都無法提供證明;思考樂宣稱其教研團隊“培養出數十名中考狀元、向5所名校輸送逾650名高端學員”,但同樣只是說說而已。
誘導,通過虛構原價及優惠折價,引家長入坑。例如,學而思在某電商平臺銷售的多款培訓課程,銷售頁面顯示諸如“價格 799.00,促銷價 20.00”的促銷活動,但這799元的原價課程,此前從未實際成交過。地方市場監管部門調查顯示,共有13家培訓機構有類似價格欺詐操作。
二
這些年,校外培訓機構賺得盆滿缽滿。有的機構先后融資十幾輪,有的早就上市。資本加持下,幾乎每家都在招兵買丁、跑馬圈地。廣告里口口聲聲“為了孩子”,說到底還是資本逐利。
在商人眼中,家長的焦慮是個好東西。那是需求、是消費潛能,是真金白銀,可以擴大,還可以制造。
對家長來說,通過購買校外培訓機構的課程和服務,被催生放大的焦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家長下單一門課程后,隨即而來的就是“孩子這門課穩了”“可以坐等滿分”的幻覺。
但問題是,孩子真的需要上這門課嗎?“強大師資”真的能快速拉升成績嗎?父母的望子成龍路究竟是“原生態”的,還是在商家添油加醋、精心操控下被扭曲的?
市場經濟,愿買愿賣,本無可厚非。但正如市場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所說,教育培訓行業社會關注度高,具有公益性質和公共服務屬性,亟須從“逐利的產業”回歸“良心的行業”,從無序競爭回歸健康發展。這是此次頂格罰款釋放出的清晰信號。
至于那些拒不整改、屢查屢犯、情節惡劣的違法行為,市場監管總局說了,可依法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營業執照。
三
近來市場監管部門的重拳并非空穴來風,與中央推動的“雙減”改革密切相關。
日前,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會議指出,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特別是校外培訓機構無序發展,‘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突出。
中央深改委要求,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對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借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要嚴肅查處;要明確培訓機構收費標準,加強預收費監管,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
想真正給中小學生減負,必須先把校外煽風點火的資本擊退。這樣才能從容施策,全面提升校內教學質量,做到應教盡教,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不然,這邊校內主陣地剛騰出空間,校外培訓就插一腳進來,還怎么改革?好比減肥,這邊好不容易運動掉了幾斤肉,那邊就大魚大肉誘惑,當然會壞事兒。
這也是教育培訓市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家長歡迎正常的教育資源供給,反對利字當頭、“雞娃”“雞家長”的綁架式校外培訓。
對此前“如火如荼”的校外培訓行業來說,最近的改革和嚴管無異于一盆滅虛火的冷水。這些年瘋狂推高校外培訓虛火的資金,也開始聞訊“腳底抹油”,不少教育股、培訓股都持續疲軟、應聲下跌。
的確,改革會動一些人的蛋糕,但虛火終歸不能帶來真正的旺盛和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