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新時代中國教育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首次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
指導綱要實施兩年來,各地各校在統籌規劃、示范引領、師資建設、理論研究等方面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伴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對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不少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困境。當前,如何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深度協同,真正落實“三全育人”基本理念,仍然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目標協同:
立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聯組會時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我國教育舉什么旗、走什么路、育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彰顯了黨在發展社會主義教育問題上的根本立場,指明了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必須牢牢把握的前進方向。
前進方向的確立,為具體目標的制定提供了基本框架。然而當前,參照上述目標,一些學校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具體來說,一是少數高校對課程思政缺乏應有的重視。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思政課程關注學生的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他課程只需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一些地方高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完全依托“市場原則”,過度關注學生的專業素養,忽略了對學生人文底蘊與責任擔當的培養。當前,這種觀念尚未得到根本轉變,少數學校、教師依然秉持錯誤認知,在模糊具體目標與根本目標之間界限的同時,把教育對象——學生置于危險的境地。
二是一些課程思政項目研究形式大于實質。一些學校盡管也積極支持院系或教師申報課程思政項目,但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和課程思政的關聯度不高,或只關注抽象的理論研究,從而導致項目研究成果的產出轉化率較低,難以真正服務于教育教學實踐。
要走出課程思政的實踐困境,就必須明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并將其作為所有課程教學的根本目標,其他任何具體目標都要以這一根本作為核心,才能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時,具體目標的確定也并非一盤散沙,而是有跡可循,這個“跡”就是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理想是起點,本領是基礎,擔當是歸宿。無論什么課程,其具體目標有多特殊,始終都脫離不了這個邏輯框架。當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立足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教育教學目標的有效協同便獲得了充分條件,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資源協同:
尋求內在本質的一致性
長期以來,一些教育工作者對不同課程所傳遞的教育內容間的張力存在思維定式,認為價值觀與科學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進而導致了課程之間的隔閡與壁壘日益加深。盡管專業的細分是現代學科發展的必然結果,但課程之間的隔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的主觀偏見。高等教育界“四新”理念的出現,強調學科交叉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一情況,但改變的程度仍有待進一步加深。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從課程的內在特征來看,不同的課程都有自己的獨特之美——哲學有思辨之美、邏輯有論辯之美、道德有心靈之美、生物有生命之美、物理有規律之美、天文有廣闊之美、歷史有啟迪之美、政治有秩序之美……這些美構成了不同課程的獨特內涵與內在聯系。
如上所述,美存在于所有課程,可以作為課程之間連接的紐帶。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深度協同,還必須體現在教學資源的協同共享上,具體表現為以不同形式的內容和方式講述同等性質的價值觀、人文素養與社會責任擔當。
教學資源協同,并不是要講述相同的內容,而是尋求差異化中內在本質的一致性。當實現了對所有課程的內在本質——促進民族國家、社會的繁榮發展與人類的進步——的共識后,課程的根本目的也就自然實現了有機統一,由此必然會產生“1+1>2”的協同效應。例如,學習中國四大發明的造紙術和印刷術時,教師可以深入追問發明與推廣的動機,并得出動機是為了“知識的推廣、廣大民眾獲取知識從而推動社會進步”這樣的結論,把歷史史實與民族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學習雜交水稻時,教師亦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袁隆平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解決廣大人民溫飽問題的社會責任擔當。
當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教學資源(以教學內容為核心)上實現了協同,就會進一步回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相互促進中獲得共同發展。
評價協同:
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
無論是課程思政還是思政課程,其效果一直備受關注,評價的必要性由此凸顯。課程評價是效果實現的必要前提,同時也對教育對象產生直接的導向作用。“一套合理的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勝過教師的千言萬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要實現效果的最大化,完成培養的目標,就必須在評價方式上有效協同,在克服反向或帶有“張力”的內耗基礎上形成同向合力。
從宏觀上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效果評價,必須基于科學嚴謹的態度。具體來說,包括建立系統、整體的評價方案,在把握教書育人規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與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立足于一流專業、課程建設以及學科、教學評估,使評價體系涵養教育根本目標,在課程發展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育對象價值觀、品德與能力的全面提升。
從微觀上看,必須強化“德育評分”在課程效果評價中的地位。盡管德育學分在學校評價體系中一直存在,但通常只是作為整體性評價來把握,很少滲透到具體的課程中。大多數課程也會采用結構分的方式對教育對象進行動態評價,但結構分所涉及的出勤、課堂表現、社會實踐等板塊缺乏明確的價值導向,難以使學生認識到其真正價值。基于“德育評分”的課程評價體系要求把遵守規則(課堂秩序、誠信考試等)、社會參與(課堂表現)、責任擔當(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科學設計,明確每一項內容所指向的具體目標,以顯性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與此同時,德育評分根據課程性質的不同設置不同的權重,但任何課程的權重不能低于30%,甚至在某些課程,如思政課中,可以采用德育“一票否決”的評價模式。當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評價方式上實現了協同,就可以在德育、能力的雙重評價中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提升、能力的發展,并不斷推動教育對象反思自身的理想信念,逐步實現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有機統一,從而成長為新時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系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作者:鄭鳴九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30日第6版 版名:高教周刊·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