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史觀作為一種以史為綱,探究現實與未來的方法論,不僅強調時序維度的“長時段”,空間維度的“全球化”,而且重視現實維度的“戰略性”。將大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解決思政課“如何培養人”的一種積極探索,對于推動新階段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授課教師應當以歷史的深度、世界的廣度、時代的高度幫助學生形成長時段思維、全球思維和戰略思維。
以歷史的深度幫助大學生形成長時段思維
長時段理論認為歷史時間具有不同的層次、節奏和形態,將歷史劃分為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并認為“長時段是社會科學在整個時間長河中共同從事觀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作為培育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主要載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學生長時段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無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將教學內容置于長時段、多層次、多維度的歷史時間中來考察,是講好思政課的應有之義。
具體而言,思政課教師應當具備縱深的歷史視野,一方面需跳出中國近現代的時間框架,將思政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放于中華文明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中來考察和認識。歷史進程因人類發展過程中生產力水平的高低,被劃分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不同階段,但整體上的每個時期都是相互關聯的緊密聯結體。通過對中國近現代歷史在時間深度上的縱向挖掘,不難發現其在中國甚至人類文明歷史的不同時期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延續性,從川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可以探尋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起源和走向。因此,將思政課中涉及的重要歷史事件、重大理論、關鍵人物放到一個比較長的歷史時段中來考察和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厘清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脈絡,探究重要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分清歷史的主流和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洞察歷史大勢。
國際社會存在共同利益,人類文化現象具有共同性,全球思維主張以宏闊的世界視野去考察、認識社會生活和歷史現象。當前,我國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同步交織的歷史時刻,以高校思政課為載體,引導大學生面向“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正確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形成世界意識和全球思維,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路徑。
以時代的高度幫助大學生形成戰略思維
大歷史觀不僅強調長時段、寬視野,還強調戰略性思維,即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方向,“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思政課的性質目標決定其應該具備濃厚的時代關懷。一是以歷史觀照時代現實,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時代問題的把握離不開對歷史的解讀。在大歷史觀指導下,中國近現代歷史和社會不是一單線式發展脈絡,而是時間與空間縱橫交錯,且由經濟、政治、文化、民族、國家等因素構成的、具有鮮明時代特性的復雜網絡。大歷史觀倡導要在宏觀視野下研究微觀問題,將宏觀史與微觀史結合起來審視,透過紛繁復雜的網絡認識到時代本質。也就是說,歷史對當代的啟示是需要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主動探究才能夠獲得,由此得出的歷史認知也會更深刻、更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以歷史觀照現實,由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向主動研究者的身份轉變,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辯證的、獨立的歷史觀,也是深入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當代青年學生歷史責任感與時代擔當感的必然要求。
引導學生自覺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相結合,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當今中國已邁入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呈現出新階段特征。世界恰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趨勢逐漸加強,各類社會思潮交織激蕩。在這極其復雜的時代背景下,每一個青年學生都應該意識到自身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自覺將個人理念信念和奮斗目標置于時代坐標系上,準確把握當今歷史方位,自覺接棒革命先輩們取得的輝煌成就,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這就要求學生在眺望未來的同時,必須腳踏實地,樹立大歷史觀,跳出時代框架的限制,從我國當前基本國情出發,以高瞻遠矚的姿態回望世界各國歷朝歷代的歷史演進規律并加以總結,才能夠準確分析出國際形勢,深刻洞悉新時代呈現的新特征,準確把握前進方向,形成立于時代之上的戰略性思維,以中國和時代為關照,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李馨妤 肖博文 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