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兒童的音樂教育,它以自己獨特的內容滲透到兒童的日常生活和思維習慣中,促進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我國的兒童教育中,應該加強兒童音樂教育,加強兒童情感體驗活動。
音樂教育與兒童早期教育的關系,兒童早期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豐富環境的教育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兒童的智能發育。兒童時期是孩子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就顯得早期教育對于兒童而言尤為重要了。早期教育并不意味著強迫孩子背唐詩或認字,而是要了解孩子天生的學習與探究的動力,為孩子們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使智力得以顯現,身體、情感、智力、意志等獲得全面的、充分的發展,滿足他們成長所迫切需要的感覺刺激和學習經歷。因此,早期教育并不是單純地為了促進發育,而是讓孩子在教育活動中開發潛能,是一種重在學習過程而不單純追求技能訓練和知識掌握的教育。
音樂教育和兒童早期教育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要促進兒童全面的、和諧的發展。應該充分發揮音樂教育這一優勢,發掘兒童的潛能,塑造兒童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在音樂教育中,進行的應該不是單純的音樂課程教學,而是對人的培養,應創造機會讓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充分體驗和發現。兒童有了一定的音樂能力之后,再結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和生活體驗,引導兒童感受和領悟音樂的情緒情感和教育內涵,這樣就能促進兒童多方面的發展。當然,兒童音樂能力的形成、音樂教育的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個個音樂教育活動中,通過音樂教材,一點一滴的培養起來的。如果老師能有意識有目的地安排培養和教育計劃,組織好每一個音樂教育活動,就一定能使音樂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兒童情感的培養作為情感藝術的一種,音樂能夠有效地傳達人類感情,而情感的培養也正是現代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核心內容。情感上的體驗是幼兒音樂教育的首要目標,通過這種體驗,兒童能夠得到寧靜、松弛、緊張和愉悅等種種不同的感受,這些情緒都會帶給兒童不同的心理反應。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情感教育能夠更加深刻地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讓兒童在音樂中成長,能夠為其音樂知識的學習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夠培植其學習動力。兒童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能夠受到旋律和音樂的刺激而產生各種情感,從而使其消除緊張狀態,達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平靜狀態,更能夠獲得情感上的平衡。
培養兒童的感知能力,感知能力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兒童認識世界、積累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兒童學習音樂不需要先認識文字符號,而是通過感知。對于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別力,對于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都會提高兒童聽覺的敏銳性、選擇性和對音樂的整體感受性。音樂的學習不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還會引起全身官能的反應。伴隨著律動、舞蹈、樂器進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動,要求兒童的耳、眼、腦、四肢協調作用,可以培養孩子的敏銳感覺,提高大腦反應的靈活性。音樂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樂中最重要的樂音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高低與時值的長短、音樂的開始和結束、時間和空間的關系等等,對于培養兒童的直覺、分析、想象、創造等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在兒童游戲及日常活動中,給他們播放一些喜歡的、旋律優美動聽的世界名曲,如《天鵝湖》、《動物進行曲》等,這些樂曲的形式、內容都符合兒童欣賞的水平,兒童也能理解。通過那一首首優美的樂曲,把兒童帶入美的境界。
培養兒童的想象、創造能力想象力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基礎。音樂活動中兒童的參與、探索、表演、動手實踐,使他們有機會獨創、試驗自己的藝術想象。他們哼唱或是拍擊出一個旋律或節奏的片斷,或者表演了什么動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復,但這是可貴的創造性活動,是兒童嘗試對已經感知了的東西進行變化與重新組合。那些極富想象力的兒童音樂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比如,聽完一首兒歌之后,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用圖畫、符號描繪出對音樂的想象,說說對音樂的感覺,配合音樂做一些即興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表演等等。老師不要以過多的語言、過于具體的描述代替對音樂的聽賞,要讓孩子從聽引發感覺,做出表現,給他們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間,以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