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和有生力量,地方綜合性大學要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作出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揚州大學在強化教學資源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完善協同育人機制、重塑卓越質量文化等方面持續創新,推動了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堅持立德樹人
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主題經歷了由“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到“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再到“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邏輯轉段。揚州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第一職能、第一要務和第一使命。早在2017年,學校就在全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學科、專業、課程“三位一體”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同時創新全場域“三全育人”體系,依托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專業優勢,優先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求所有學科、所有專業、所有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了明顯的協同效應。學校持續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并提出更高的校本要求,以“院院有精品、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為目標構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及時更新本科教學理念,處理好成人與成才、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
學校緊跟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主題,持續強化教學資源建設。2016年,開展本科教學綜合改革大討論,提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造就一流本科人才”,推出了《本科教學卓越框架》,實施以專業改造升級為主線的專業品牌化建設與提升工程、以更新教學內容和變革教學方法與形態為主要內容的一流課程建設工程、以價值塑造為引領的新形態精品教材建設工程、以完善卓越教學體系為驅動的樣本實習基地建設工程。“十四五”規劃起步之年,學校又出臺了《本科教學卓越框架2.0》,實施以建成國家級和省級項目為目標的專業、課程、教材、實習基地建設工程二期項目。從一期項目到二期項目,側重點由規模到質量、由外延到內涵。
聚焦學生發展
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創新
以學生為中心是各類高校辦學治校必須遵循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標,也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
學校始終堅持聚焦學生全面發展,持續優化教育教學環境,加大教學資源建設投入,拓寬師生信息反饋和交流渠道,提高教務處、團委、學生處等部門服務水平和協同管理能力,打造有溫度的本科教育;持續構建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體系,守住教授百分之百為本科生授課紅線,鼓勵和支持大師、名師承擔更多本科生課程,建立服務學生全方位成長的助教體系,健全更加公正靈活多元的轉專業和跨專業學習機制,打造完整的本科教育;持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加強課堂教學模式革新,推廣小班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深入推進研究性教學,打造有互動的本科教育;持續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回應新時代召喚,再構實踐教學體系,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資源優勢,不斷深化實踐教學供給側改革,優化實踐教學的生態結構、提升生態效益、激發生態活力,打造知行合一的本科教育。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教師成為大先生、成就大先生,是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學校始終把建設高質量師資隊伍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重點。不斷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規范要求融入教師上課、項目申報、職稱評審、導師遴選、績效考核等工作中,嚴格執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持續優化專業師資配置,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的整體規劃和建設,實行全程導師制,由院士等各級各類教師等擔任學生的學業導師、科研導師和生活導師,在課程學習、科學研究、生涯規劃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指導;聚力提升教師卓越教學水平,建立健全教師成長“檔案袋”制度,常態化、制度化開展教師培訓、教學觀摩、教學研討等研修活動,建設跨課程(群)、跨專業、跨校或跨區域的虛擬教研室,探索“智能+”時代基層教學組織的建設標準、建設路徑和運行新模式。
匯聚優質資源
完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
培養新時代卓越人才,要求高校凝聚內外強大合力,構建完整的、緊跟時代脈搏的協同育人機制。學校立足地方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多專業資源優勢,統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協同育人的思想認識,強化第一、第二課堂協同育人,探索教學和學工“雙班主任制”;推動科教、產教、醫教、體衛協同育人,鼓勵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團隊、早進實驗室,開展了“研本1+1”引領計劃,進一步完善了學校本—碩—博貫通式培養;延長人才培養鏈,促進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去年,學校“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學院”入選首批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
質量文化是促進高校持續深化改革、激發辦學活力、提升培養能力的內生動力。學校持續完善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以教師和學生為雙元評價主體,從教學質量、學習環境、學習結果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建立健全更加突出卓越教學業績、更加嚴格學生全周期全過程學業考核的評價體系,打造“雙向促進、師生共長”的教與學發展共同體;健全人才培養質量第三方評價機制,把校外評估推力和校內評價動力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可行、高效的質量評價與持續改進工作機制;推進專業認證和專業評估,定期開展校內自我評估,促進各專業自評自建,提高專業建設質量,助力通過國家級、省級專業認證評估。
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綜合性大學更是集精英教育、大眾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創新與實踐的主要場所。我們要心懷“國之大者”,做“頂天”的工作,更要堅持“久久為功”,做“立地”的事情,培養更多新時代卓越本科人才。
(作者系揚州大學黨委書記)
作者:焦新安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11日第5版 版名:高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