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社會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觀察中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自今年6月9日我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啟動以來,經過廣泛發動、層層遴選,組建了24支社會實踐服務隊,選拔了500余名優秀青年學生奔赴全市20多個鄉鎮,開展了以“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活動,用實際行動向黨的二十大獻禮。

以青春之名 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我校團委“九職大青年”實踐隊為宣傳我校杰出校友許德珩的愛國主義精神,赴江洲鎮開展“德珩精神進萬家”專題教育宣講活動,扎實推進紅色文化理論宣傳普及工作。各二級學院隊伍充分利用我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資源,開展線上、線下“云游”活動,瀏覽學習各地紅色文化館藏資源,并收集“云游”作品,共計200余件,讓廣大青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文化。

以青春之名 做社會情況“觀察者”
校學生會“星光鄉傳”志愿服務隊及學前教育學院、護理學院等多支實踐隊伍,本著“在實踐中奉獻、在奉獻中成長、在成長進步”的活動宗旨,深入農村服務農村建設,通過關愛孤寡老人感受鄉村的日常生活,理解新農村建設的新變化。通過腳步丈量鄉村的每一寸土地,用心感受新農村建設的新風貌。通過清掃街道,宣傳醫保等實踐工作,感悟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

以青春之名 做鄉村振興的“服務者”
農業經濟技術學院、文化旅游學院、智能制造學院等多支實踐隊伍利用專業特長,開展助農實踐活動,通過項目化、產業化的方式,抓準基層發展痛點,以市場為導向,提出創新對策,挖掘當地農業項目,研學項目的潛能,指導農戶種植技術,積極開發當地旅游特色。

以青春之名 做留守兒童的“守護者”
師范學院、藝術與體育學院、護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等學院以及“向東班”愛心家教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等協會隊伍從紅色教育、防溺水宣傳、文藝下鄉等幾個方面赴多地開展支教活動,在觀察實踐中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在實學實干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讓青春在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此外,還有6800余名返家鄉實踐志愿者,主動向家鄉社區報到,用實際行動書寫青春樂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青年人要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模范”。在本次暑期三下鄉活動中,職大青年學子們通過所學知識結合實際情況貢獻青春力量,彰顯了當代青年學子的使命與擔當。